如果你曾在初夏的早晨走过B城的老街,也许会看见一个提着棉布袋、肩背相机、戴着一顶浅色棒球帽的男子。阳光还没完全醒来,街边的早餐摊飘着油条和豆浆的味道,他会很自然地停下脚步,向摊主露出那个被所有人称为“乖乖”的笑。
“乖乖,今天来这么早啊?”老街的阿姨这样喊他。没人觉得奇怪,“乖乖”已经成了他的别名,甚至连姓氏都被淡化了,只是在偶尔需要写信或签名时,大家才会记起,他叫张——张昱川。
他很少急躁,也不爱用那种一成不变的礼貌套话。他的温柔,是属于生活的——不是用来装的,而是渗入呼吸里的。有人说,他像是那种把日子过成一杯温牛奶的人,细水长流,但又不乏热度。
那天的阳光落在他的肩头,他用相机随手拍下一张街角老房子的照片。照片里,一只流浪猫蹲在阳台上打盹。“乖乖”觉得,这画面刚好能寄给远在南部的朋友——一种安静而温暖的气息,足够跨越地理的距离。
很多人好奇,“乖乖,张”到底是做什么的?他的社交媒体上,有咖啡杯、旧唱片和长镜头拍下的日常。有人猜他是摄影师,有人猜他是生活美学博主,但他自己只说:“不过是个喜欢把日子过慢一点的人。”
他能花半个小时泡一杯白茶,只因为茶汤颜色在阳光下变化很美;也能为了拍到日出提前三个小时起床,只为捕捉那一瞬的橙色。身边的朋友常说,他像把生活拆成了无数小片段,每一片都精心打磨——于是,“乖乖,张”这个名字,慢慢从一种亲昵称呼,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。
和他走在一起时,你会发现他不催促,也不抢话。他的节奏,好像在告诉你:快和慢不重要,重要的是每一步都看得清楚、走得真心。也许正因为这样,“乖乖”这个温柔的前缀,才牢牢地贴在他的名字前。